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全科护理 > 过刊浏览

2021年 19卷 20期 刊出日期:2021-07-20 目录

论著

基于Donabedian理论的院前急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构建研究

冷志兵,蒲亨萍,苏家琼,杨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构建院前急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以期为相关领域护理管理者提供参考借鉴。方法:利用文献回顾法、头脑风暴法以及小组讨论法总结出院前急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数据收集方法,并制成函询问卷,组织28名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采用Excel 2007、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经过两轮的德尔菲专家函询后,最终确定了21项院前急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其中结构指标5项,过程指标7项,结果指标9项。两轮函询结果显示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3.33%和100.00%,专家权威程度系数分别为0.89和0.91,两轮专家意见协调系数介于0.562~0.864,并通过χ2检验均显示 P<0.05。指标权重计算结果显示:结构、过程、结果3个维度权重分别为0.332 5、0.139 7、0.527 8,并且一致性检验结果均通过。结论:基于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理论构建了院前急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可以用于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监测,具有较好的实用意义。

急诊入室抢救病例疾病谱分析及护理启示

王伶俐,姜慧,金尤荣,张丹,赵旭东,顾玉慧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南通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急诊入室抢救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及疾病谱。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急诊入室抢救病人14 752例,纳入年龄≥14岁,收集病人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出院诊断、转归等疾病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14 752例急诊入室抢救病例中,男∶女=1.51∶1,年龄14~101(60.65±17.59)岁,入室抢救病例最常见于61~70岁;病例日分布以午后及夜间居多,全年分布以冬季(1月1 351例,12月1 340例)及秋季(10月1 302例)人数居多;6月最少,为1 104例;病人疾病谱前3位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消化系统疾病,占60.57%,均为男性多于女性,其中,循环系统疾病以心脑血管疾病为首,以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约有59.45%的病人收治住院,以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为主要收治科室,仅有1.76%的病人在抢救室滞留超过3 d。结论:应更加关注老年男性群体,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做好应急储备,以提高救治成功率,保障医疗安全。

身心灵全人健康理念下的安宁疗护模式对晚期肺癌化疗病人希望水平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栾花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究身心灵全人健康理念下的安宁疗护模式对晚期肺癌化疗病人希望水平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晚期肺癌化疗病人115例,依据建档顺序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身心灵全人健康理念下的安宁疗护模式。比较护理前、护理6周后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中文版Herth希望(HHI)量表、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评分、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评分、肺癌病人生存质量量表(QLICP-LU)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6周后观察组SDS评分、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6周后希望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周后观察组PTGI评分、Kolcaba舒适状况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6周后观察组共性症状和副作用、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特异模块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83%)高于对照组(73.68%)(P<0.05)。结论:身心灵全人健康理念下的安宁疗护模式可提高晚期肺癌化疗病人希望水平,改善病人焦虑、抑郁状态,增强病人创伤后的成长,增加病人舒适度,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经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术后下肢制动及卧床时间的循证实践

李德珍,王丽娜,刘艳,王静,张忠梅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脑血管造影后病人下肢制动及卧床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5月经股动脉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病人共90例作为对照组,以2019年6月—2019年11月行脑血管造影病人95例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舒适度。结果:两组病人留置尿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不适感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对经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病人康复有积极作用,降低了并发症和不适感的发生率,同时也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

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情绪劳动策略与工作相关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李紫荆,余雨枫,张一敏,易文琳,余金莲,陈思,李静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调查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护士情绪劳动策略与工作相关生活质量的现状,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为提高ICU护士工作与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四川省及湖南省5所三级甲等医院295名ICU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情绪劳动策略量表和工作相关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调查。结果:ICU护士的情绪劳动策略得分为(53.58±9.40)分;工作相关生活质量得分为(110.44±18.31)分;其中表层表演和情绪表达要求与工作相关生活质量呈负相关(P<0.05),深层表演与工作相关生活质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情绪劳动相对较高,对其工作相关生活质量容易产生不良影响,管理者应关注护士的情绪劳动,实施针对性的培训,进而提高ICU护士工作与生活质量。

多学科护理团队对糖尿病足病人自我管理效果的系统评价

王巧玲,郑红英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评价多学科护理团队对糖尿病足治疗的影响。方法:检索CINAHL,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及万方数据库。检索关键词为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病人护理团队(patient care team)、多学科护理团队(multidisciplinary care team)。收集有关多学科护理团队在糖尿病足病人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评价文献,对符合入选标准条件的研究使用RevMan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符合条件的研究。Mate分析显示接受多学科团队护理的糖尿病足病人在截肢率、住院时间和生活质量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目前可用的证据可以看出多学科护理团队是糖尿病足管理的重要策略。
综述

恶性肿瘤临终病人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

沈星悦,庄淑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对恶性肿瘤临终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的相关研究现状。从心理护理的概念和作用出发,阐明心理护理的必要性;研究肿瘤病人和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阐述肿瘤临终病人心理护理的内容,探讨心理护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和建议,为临床恶性肿瘤临终病人心理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衰弱评估的研究进展

杨婧,郭洪花,李敏香,张彩虹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的衰弱的研究进展,为开展COPD病人的衰弱现状调查以及逆转COPD衰弱的干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总结分析衰弱的概念,COPD发生衰弱的机制,衰弱对COPD病人的影响,COPD常用的衰弱评估工具及COPD病人衰弱的干预方案。结果:COPD与衰弱存在着共同的发病因素与发病机制;衰弱很大程度上能影响COPD病人的预后及转归,增加病人90 d内的再入院率,加大合并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增加病人死亡的风险,与之相应的是COPD病人与其他群体相比更容易发生衰弱。利用现有的衰弱评估工具进行COPD病人的衰弱评估,结果发现COPD病人的衰弱发生率波动范围大。结论:编制专门针对COPD病人的衰弱评估工具,准确识别与评估COPD病人的衰弱,对尽早采取措施逆转疾病进程、改善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老年人家庭照顾者负担的相关研究进展

李畅妍,何华英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家庭照顾者在老年人居家养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有研究报告老年人家庭照顾者的负担日益增加,其情绪、躯体健康、家庭生活及经济状况也受到了严重影响。缓解家庭照顾者的负担成了保障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前提。本文旨在对老年人群家庭照顾者负担的概念、影响因素、评估工具及国内外干预现状进行综述。

口腔癌病人支持性护理需求的研究进展

邵艳虹,郦美玲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通过对口腔癌病人支持性护理需求量表的选择应用、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内容的综述,了解口腔癌病人未满足的需求,提供支持性护理需求,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母乳喂养对母子代谢影响研究进展

刘秋越,肖亭英,范萍,余满,王芝,闵丽华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和其母乳喂养对母子糖脂代谢的影响以及影响其母乳喂养的因素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母婴护理人员正确引导妊娠期糖尿病产妇规避影响其母乳喂养的因素提供参考,以期提高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母乳喂养依从性和纯母乳喂养率,从而降低母子未来患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病毒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重症病人跌倒危险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

丰小庆,刘莉,居红英,张红玲,闵敏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分析病毒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重症病人跌倒高风险因素,总结无陪病房该类病人跌倒风险评估及管理要点,以期为该类疾病重症病人跌倒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临床研究

授权赋能在慢性伤口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谢间英,林倩君,黄柳齐,周美玲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授权赋能在慢性伤口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12月于医院接受伤口处理的60例慢性伤口病人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管理方法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授权赋能管理,两组均连续干预3个月。观察两组病人伤口愈合情况、自我护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3个月后,两组压疮愈合评估量表(PUSH)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伤口管理中采用授权赋能管理可有效促进病人伤口愈合,提高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干预效果。

皮内针结合排便训练对脑卒中后便秘的疗效观察

杜静,余红,徐倩,翁雪云,张帆,李琳青,欧子杨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皮内针结合排便训练对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便秘病人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病人除了接受便秘的常规护理干预外,观察组采用皮内针结合排便训练护理干预。经过2周的干预后,观察两组便秘的症状积分、便秘病人生存质量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干预前各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便秘症状积分及病人生存质量评分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皮内针结合排便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便秘的症状、病人生存质量,减少便秘对脑卒中病人带来的痛苦及危害,促进病人的康复。

基于互联网居家照护模式下PICC置管肿瘤病人的效能探究

李肖莹,林雪梅,吴美玲,李颜,黎少枝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肿瘤病人基于互联网居家照护模式下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于医院就诊行PICC的肿瘤病人5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基于互联网居家照护模式干预。观察两组病人置管后至拔管期间的导管维护情况,干预前后知信行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分析。结果:观察组维护率15.38%低于对照组57.69%(P<0.05),维护频数少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知识评分、行为评分、态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52%,低于对照组的34.61%(P<0.05)。结论:PICC置管的肿瘤病人应用基于互联网居家照护模式的护理可减少置管后导管维护频率及次数,提高病人对PICC知识的掌握及态度行为的转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早期康复锻炼对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病人预后的影响

姚福娣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锻炼对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入住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的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病人60例,采用随机配对方法分为早期康复组和传统治疗组各30例。传统治疗组给予常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支持,脏器功能维护,拔出呼吸机管后间断指导病人自行锻炼及康复锻炼,早期康复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呼吸、床边及行走的康复锻炼,比较两组病人的镇静药物使用时间、入住ICU时间、入住ICU费用。结果:早期康复组在镇静药物使用时间、入住ICU时间短于传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康复组入住ICU费用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病人早期康复锻炼能缩短镇静药物的使用时间、入住ICU时间,从而提高病人对ICU护理的满意度,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性护理。

危重症监护病房病人早期运动有效性及安全性影响的系统评估再评估

张杨,田竟,张红梅,张敬如,尚茜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究危重症监护病房(EICU)病人早期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给予护理工作者的临床决策以证据支持。方法:电脑搜索CINAHL、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等,搜索与EICU病人早期运动有关的系统性评估,让两名研究人员依据排除及纳入条件选择相关材料。方法学质量被纳入系统评估,对其评估采取的是AMSTAR工具,以住院总天数、肌力、EICU住院天数、功能运动状况和生存品质等重要数据二次评估早期运动的有效性,利用病人出现的不良反应亦或安全事件评估其开展早期运动所具有的安全性。结果:共有10篇系统评估被纳入。方法学质量评估表明,只有一项研究符合11个AMSTAR评估条目要求,其他研究在各方面都有一些不足;EICU病人开展早期运动时,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不高,运用时有着良好的安全性,能改进病人的住院天数、肌力、功能运动状况与生存品质等。结论:EICU病人在开展早期运动时,安全且有效,然而这一结论是否可靠,依然需要高品质、大样本的深入研究加以证明。

自发热贴联合医学升温毯干预对全身麻醉病人的影响

徐璐,黎洋,李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究自发热贴联合医学升温毯干预对全身麻醉病人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2月—2019年7月拟行全身麻醉手术病人11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取医学升温毯干预,观察组采取自发热贴联合医学升温毯干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核心体温、应激反应[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气管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滞留时间、术中寒战发生率、热舒适度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30 min、60 min、手术结束时核心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30 min、60 min、手术结束时血清E、NE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管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PACU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寒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热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d定向力、计算能力、回忆能力、短时记忆力、语言和模仿能力、MMSE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发热贴联合医学升温毯干预可提高全身麻醉病人核心温度,降低术中寒战发生率,提高热舒适度,促进麻醉恢复,改善应激反应,促进术后认知功能的恢复。

关键障碍因素循证实践变革法在减少ICU身体约束中的应用分析

林丽珠,吴彩雯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关键障碍因素循证实践变革法在减少重症监护室(ICU)身体约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6月入住医院ICU的280例病人为实施前病例组,2019年7月—2019年12月入住ICU的290例病人为实施后病例组,比较关键障碍因素循证实践变革法实施前后ICU身体约束各相关护理指标的差异性。结果:实施后ICU护理单元身体约束使用率、约束护理缺陷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前后ICU护理单元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关键障碍因素循证实践变革法开展减少ICU身体约束护理活动,在降低ICU身体约束使用率与约束护理缺陷率的同时,不会导致非计划拔管率的升高。

多元化互联网线上式健康教育在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探索

莫文雅,王玲,胡雪丽,朱露露,李友丽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索多元化互联网线上式健康教育对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病人围术期焦虑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中科大附一院南区泌尿外科139例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9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70例,试验组6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口头式及书面式进行入院、术前、术后及出院健康宣教。知情同意情况下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病人住院期间及出院1个月以内进行公众号、微信等方式健康教育干预,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中科大附一院护理满意度评分表,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围术期焦虑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术前1 d焦虑自评量表评分(56.29±4.81与63.17±8.05,P<0.001)、术后1 d焦虑自评量表评分(54.29±4.23与59.11±6.92,P<0.001)、手术当日疼痛评分(3.09±0.919与3.41±1.03,P=0.042)、术后对照组及试验组下床时间分别为(1.73±0.583与1.46±0.72,P=0.013),未按预约时间拔除双J管发生率分别为(7.14%与0%,P=0.024);出院1个月内门诊随诊率(90.00%与98.55%,P=0.030)及护理满意度(93.67±2.22与96.48±2.10,P<0.001)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元化互联网线上式与健康教育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病人围可术期应用降低围术期焦虑程度、降低病人疼痛感、提高门诊随诊率及护理满意度。

经后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重建脑卒中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的术间管理及护理干预

赵冉,王帅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总结经椎体后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手术的术中护理干预经验,为手术室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5例脑卒中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病人行经椎体后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给予术前充分准备,积极予以心理支持,术中严格体温管理、空间管理、体位管理,以及做好显微镜等特殊仪器设备管理。结果:5例病人手术均成功,无护理并发症,术后10~15 d出院,护理效果满意。结论:术前医护患充分沟通和完备用物,术中熟悉手术步骤及高质量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童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管理中的应用

田琪,刘玉凤,王璐琦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童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医院收治的SSSS患儿22例为对照组,另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SSSS患儿2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性健康宣教,观察组应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患儿实施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预后情况及家属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配合率、总有效率、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皮疹消退时间、退热时间、尼氏征转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SSSS患儿治疗配合度,提高患儿治疗效果,减轻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患儿预后,提高患儿家属治疗满意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继发胃食管反流病的独立风险因素分析

张岳利,金悦,刘新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继发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独立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13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病人。根据病人术后情况分为A组(伴GERD者16例)和B组(无GERD者120例),分析两组病人的基线资料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组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两组病人的体质指数(BMI)、焦虑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病人饮食油腻、吸烟、每餐饮食过饱、饱餐后平卧或睡觉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病人的胃溃疡、胃炎和脂肪肝病史均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BMI、焦虑、饮食油腻、吸烟、每餐饮食过饱、饱餐后平卧或睡觉均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继发GERD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及早识别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继发GERD的独立风险因素,并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GERD的发生率和改善预后。

6例终末期心力衰竭病人左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植入术后护理与装置管理

岳明叶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6例心力衰竭终末期病人行左室辅助装置(LVAD)人工心脏植入术后相关护理和装置管理经验,以备临床护理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6例心力衰竭终末期病人行左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植入术后的临床护理和装置管理方法,主要包括术后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护理、呼吸系统的管理、抗凝治疗的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早期康复训练、左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控制器和泵缆的管理及指导病人做好自我管理 。结果:6例病人康复出院5例,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左心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植入术作为心力衰竭病人生存的长期支持手段在国内尚未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术后相关护理经验不多,对左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植入术病人,护理人员需积极学习相关知识,加强术后观察与护理,尤其是左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的管理、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及病人的自我管理,以保障病人顺利康复出院。

改良型造口袋裁剪技术在特殊肠造口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马金龙,李芬,罗洋,李丹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改良型造口袋裁剪技术在袢式肠造口、蘑菇形肠造口两类特殊肠造口维护中的效果观察。方法:将126例肠造口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均采用ARC标准护理方法,而观察组在造口袋裁剪上采用改良型造口袋裁剪方法,比较两组造口底盘发生渗漏率、造口周围皮肤损伤发生率及造口袋更换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粪水性皮炎发生率为12.7%,低于对照组38.1%(P<0.05)。术后第1天、术后第4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0天对照组底盘渗漏发生率为7.9%、36.5%、41.2%和20.6%高于观察组的6.3%、7.9%、11.1%和6.3%,除了术后第1天外,其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造口袋更换时间分别为22.49 min、17.13 min、14.52 min和11.22 min,对照组为20.29 min、19.24 min、18.26 min和16.25 min,除术后第1天外,观察组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01)。结论:采用改良型造口袋裁剪方法在袢式及蘑菇形肠造口中运用时能够有效减少造口底盘发生渗漏,降低粪水性皮炎的发生率,同时后期可缩短造口装更换时间,是可行、有效的造口护理方法。

循证护理模式对ICU心脏手术病人护理质量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梁海燕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模式对重症监护室(ICU)心脏手术病人护理质量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68例ICU心脏手术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围术期护理干预,观察组则联合循证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效果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前对健康知识掌握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知识掌握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干预后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ICU心脏手术病人实施循证护理模式干预可以提高病人护理满意度及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度,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回元生血膏对改善癌症病人化疗应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莫嘉铭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回元生血膏改善癌症病人化疗应激及免疫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诊治的276例化疗结直肠癌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3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化疗方案治疗,研究组则采用回元生血膏同步化疗治疗,比较两种疗法对病人化疗应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5.94%,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其中研究组SOD为(87.95±17.91)U/L,高于对照组;MDA指标水平为(10.23±1.82)mol/L,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免疫指标水平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中研究组IL-17为(21.56±1.45)ng/L,Th17指标水平为(0.62±0.08)mol/L,IL-23指标水平为(22.52±2.54)pg/L,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B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其中研究组BADL评分为(83.72±5.28)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回元生血膏有效改善了结直肠癌症病人的化疗应激及免疫功能,减少了化疗后不良反应,提高了生活能力,改善了病人生存质量。

摄食训练配合认知干预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中的应用

王飞红,许雪华,李帼媚,梁淑云,黄燕冰,李秀霞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摄食训练配合认知干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就诊的8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舌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对照组予摄食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认知干预治疗。对比两组简易智能评价量表(MMSE)、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分级、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等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分级分布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WALQOL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舌咽功能训练基础上,摄食训练配合认知干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利于改善认知功能和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噪声监测报警装置在ICU噪声控制中的应用

盖玉彪,辛晨,郭小靖,邢金燕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确定在成人综合重症监护室(ICU)使用噪声监测报警装置是否能够控制噪声。方法:研究分为3个阶段:前2周使用Ⅱ型声级计监测并记录重症监护室中的环境声级以测量基线噪声水平(第一阶段)。在研究的第3周,将噪声监测报警装置安装在成人重症监护室的护士站,期间继续使用Ⅱ型声级计记录环境声级(第二阶段);设备在第7周初关闭,声级计继续记录声级2周(第三阶段)。结果:噪声监测报警装置运行1个月后平均环境声级从58.3 dB显著降低3.8 dB,持续降低2.7 dB。峰值环境声级从67.9 dB降低了2.7dB,表明使用噪声监测报警装置对降低ICU噪声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成人重症监护室,噪声监测报警装置可以有效地持续降低环境噪声,这可能是由于行为变化驱动的。

颅窝肿瘤获得性吞咽障碍病人早期识别和吞咽训练方案的应用

张月萍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颅窝肿瘤获得性吞咽障碍病人早期识别和吞咽训练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6例颅窝肿瘤获得性吞咽障碍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医治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识别和吞咽训练干预,观察并对两组病人鼻饲管带管人数、获得性吞咽障碍检出率、呛咳发生率、吞咽功能以及不良情绪的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获得性吞咽障碍检出率、呛咳发生率、鼻饲管带管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定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不良情绪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窝肿瘤获得性吞咽障碍病人采取早期识别与吞咽训练干预护理可有效降低病人出院时鼻饲管带管概率与获得性吞咽障碍筛查过程中呛咳发生率,减轻其不良情绪并提高获得性吞咽障碍的检出率。
调查研究

护生疑病心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苗苗,田诗垚,吴瑞娴,张瑞星,杨晓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护生疑病心理现状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护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完善院校护理教育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在河南省郑州市某高校2016级—2018级的护理专业本科生中抽取380名护生,采用自设问卷、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中的疑病人格量表(Hs)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护生疑病心理检出率为27.11%,检出率随着年级的增长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疑病心理的护生简易应对方式积极应对得分为(1.92±0.52)分,消极应用得分为(1.51±0.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疑病心理与人际关系、感到孤独的频率、学习生活压力、负面情绪等有关(P<0.05)。结论:部分护生存在疑病心理,院校应予以重视,通过加强对护生人际交往和应对方式以及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进而促进护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减少疑病心理的产生。

术前等待间乳腺癌病人信息需求的质性研究

卢学萍,黄霞,贾培培,王冠容,王斌,吴莹玉,郎晗旭,高冬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术前等待间乳腺癌病人的信息需求。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5例术前等待间乳腺癌病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使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术前等待间乳腺癌病人的信息需求可归纳为5个主题:疾病及相关治疗需求、手术室环境需求、手术过程需求、心理社会支持需求、多形式的信息提供方式。结论:护理人员应重视术前等待间乳腺癌病人的信息需求,通过多种形式为其提供信息支持。

全身麻醉下行PICC置管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王敏华,鲁萍,张才芹,杨琦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的真实体验,为其他患儿父母选择置管麻醉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18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进行访谈,应用Colaizzi现象学分析步骤进行阅读、分析、分类和提炼。结果:归纳出全身麻醉下行PICC置管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真实体验的3个主题:负性置管体验;正性置管体验;社会支持系统强弱。结论:全身麻醉下行PICC置管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普遍具有复杂的体验,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担心和无奈以及置管成功后的放松与欣慰,护士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和专业性的护理指导,呼吁社会支持系统,更好满足父母的真实需求,以便更好地配合后续治疗。

实习末期本科护生转型冲击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潘宁宁,张贤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实习末期本科护生的转型冲击体验与其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制定促进实习护生角色转型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1月—2019年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在郑州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实习的192名本科护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实习护生转型冲击评价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结果:本科实习护生转型冲击总分为(3.33±0.55)分,积极应对方式平均分为(1.88±0.45)分,消极应对方式平均分为(1.45±0.56)分;不同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和就读护理专业原因的实习护生转型冲击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积极应对方式与转型冲击呈负相关(r=-0.335,P<0.01),消极应对方式与转型冲击呈正相关(r=0.405,P<0.01)。结论:本科实习护生转型冲击处于中等偏高水平,采取积极应对方式越多其转型冲击程度越低。提示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关注实习护生转型冲击,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护生应对技巧,促使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以适应角色转型。

环境因素对学龄儿童屈光状态的影响分析

谢艳,黄澜,邓淑芝,吴敏艳,梁晓基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学龄儿童屈光状态的现状,探讨环境因素对其视力的影响因素,从而能够积极规范学龄儿童的视力状况,为制定近视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院内耳鼻喉眼科接受相关眼部检查的学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屈光状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调查。结果:1 388例学龄儿童中屈光异常者353例,其中近视者311例,不同年龄段屈光异常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63.258,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读书或学习用眼距离、每日观看电脑电视时间、是否做眼保健操、每日平均睡眠时间、电视观看距离、平均每日户外运动时间、每日手机iPad使用时间、公园等休闲公共场所距离等因素是导致学龄儿童屈光异常的高危因素(P<0.05)。尤其是每日电脑电视时间≥3 h的学龄儿童屈光异常检出率为62.82%,不做眼保健操的学龄儿童屈光异常检出率为64.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读书学习用眼距离≥33 cm的学龄儿童相比,距离<33 cm(OR=1.327,95%CI 1.023~1.682)的学龄儿童屈光状态异常的风险更高;与每日户外运动时间≥3 h的学龄儿童对比,每日户外运动时间1~3 h(OR=1.739,95%CI 1.263~2.318)的学生及≤1 h(OR=5.103,95%CI 3.115~7.640)的学龄儿童更易出现屈光状态异常;与距离公园等休闲场所距离≤1 km的学龄儿童相比,居住地距离公园等休闲公园场所>1 km的学龄儿童(OR=1.937,95%CI 1.356~3.263)出现屈光状态异常的可能性更高。结论:早期对学龄儿童进行屈光度筛查,能够早发现屈光状态异常,从而早期矫正,阻止和延缓屈光状态异常的发生、发展。学龄儿童尤其需要注意增加每日户外活动时间、矫正用眼过近的坐姿,儿童、家长及学校共同努力,提升儿童视力健康状况。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非计划撤机风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吕超群,李瑾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RRT)病人非计划撤机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护理策略。方法:选取医院行CRRT治疗的146例病人病历资料,采取回归分析找出非计划撤机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护理策略。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人年龄、合并基础疾病、使用抗凝剂、使用呼吸机、医护人员操作不当、股静脉置管一次成功、存在意识障碍等因素是CRRT治疗时非计划撤机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95%CI内,OR值>1,表明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伴有意识障碍、使用呼吸机、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是非计划撤机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OR值<1,表明股静脉置管一次成功、使用抗凝剂是非计划撤机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伴有意识障碍、使用呼吸机、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是导致CRRT中非计划撤机的危险因素,股静脉置管一次成功、使用抗凝剂是非计划撤机发生的保护因素,制定针对性护理对策,有助于降低非计划撤机再次发生的风险。

终末期肾病病人抑郁症发生率调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王丽娟,田素革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调查终末期肾病(ESRD)病人抑郁症发生率现状,分析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收治的156例进行透析治疗的ESRD病人,对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抑郁状况,统计分析抑郁症发生率现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因素及防护对策。结果:156例进行透析治疗的ESRD病人中有63例合并抑郁症(SDS≥53分),发病率约为40.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2.394)、是否吸烟(OR=2.038)、就业情况(OR=2.345)、认知功能障碍(OR=2.307)、不同透析方式(OR=2.426)是影响抑郁发生的重要独立因素。结论:抑郁症发生率在ESRD较为普遍,且高发于男性、吸烟者、就业状况不佳、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及血液透析病人中,针对上述群体应在透析治疗前后多次心理测评并及时干预,以控制抑郁发生率,改善透析预后。

1型糖尿病病人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黄艳,简玉香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了解1型糖尿病病人焦虑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0年3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型糖尿病病人150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150例病人焦虑阳性检出率为26.7%。其中轻度34例,中度5例,重度1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分组、出现酮症次数、主要监护人文化程度、心理韧性分组是1型糖尿病病人焦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型糖尿病病人的焦虑障碍发生率较高,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针对病程较长、出现酮症次数较多、其主要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和心理韧性水平不高的1型糖尿病病人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策,从而有效降低此类病人焦虑发生率。
护理教育

CBL、思维导图与空间课堂联合教学法在本科护生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曾谷清,吴飞,周丽,倪晓燕,莫文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案例教学法(CBL)、思维导图与空间课堂联合教学法在护理本科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6级本科护生中随机抽取2个班为对照组(84人),2个班为试验组(82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试验组则推行CBL、思维导图与空间课堂联合教学法,涉及教学团队的组建、教学方案的制订、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及教学方案的有效实施。结果:比较分析对照组与试验组的理论成绩、操作实践技能成绩及教学满意程度,试验组在理论成绩、操作实践技能成绩和教学满意程度三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BL、思维导图与空间课堂联合教学法的实施在本科护生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提升了本科护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且教学满意程度也得到了提高。
健康教育

二维码扫描联合翻转课堂模式在鼻咽癌放疗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邱晶,齐榕,陈雪帷,邹爱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二维码扫描联合翻转课堂模式在鼻咽癌放疗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鼻咽癌放疗病人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病人采取传统健康教育,观察组病人在此基础上加二维码扫描联合翻转课堂模式干预,分析对比两组病人对鼻咽癌放疗知识的掌握情况及两组病人放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对宣教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维码扫描联合翻转课堂模式应用在鼻咽癌放疗病人健康教育中可以提高鼻咽癌放疗病人健康宣教掌握程度,减少放疗不良反应。
个案护理

1例自制黄蝎膏成功治疗羟基脲所致下肢顽固性皮肤溃疡的护理

王昳娜,周瑾,何振华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报告1例羟基脲(hydroxyurea,HU)所致下肢顽固性皮肤溃疡病人应用自制黄蝎膏成功治疗的护理。要点包括:依托多学科团队合作,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积极开展整体护理;基于中医辨证施治理论,联合黄蝎膏诸药之效,重点做好创面管理;运用黄蝎膏“煨脓长肉”疗法,减轻病人疼痛,促进创面愈合;积极应变创面渗液,医护联合延续护理,提升病人生活质量。

1例DebakeyⅡ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重度ARDS合并反复气胸病人的护理

张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介绍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反复气胸病人的护理方法及经验。为病人运用个体化机械通气模式,联合俯卧位通气及多频振动排痰治疗的同时做好营养支持及开展早期活动。结果:顺利完成该例重度ARDS合并反复气胸病人的救治工作。结论:做好机械通气监护、俯卧位通气及振动排痰肺部护理、肠内营养护理及协助病人开展早期活动等对重度ARDS合并反复气胸病人的康复有重要意义。